第314章 姜握的致辭與期盼
關燈
小
中
大
第314章 姜握的致辭與期盼
觀風殿的四角,坐了專門記錄今日開學典禮的書令官與畫師。
書令官為了要記下陛下的一言一行,自然坐的靠丹陛近些。
畫師則支著小桌坐在側面,抓緊時間勾勒各種線圖。
王鳴珂也在其中。
且因她挑了個好的位置,是個能夠縱觀全殿的角度,也就代表著……全殿的人也可以看到她。
世家就眼睜睜看著王鳴珂忙個不住:一邊要拿筆勾勒線條底稿,另一邊還攤著幾張紙,聽到聖神皇帝哪句話大約是觸動她了,她又側著身子去記錄幾筆‘話本靈感’。
真是,越看越心塞!
這哪裏是胳膊肘子拐出去,這是整個人飛出去了啊。
還飛得不亦樂乎。
要不是場合不對,許多世家朝臣真的想上去問一問這位太原王氏女:“你能明白,方才陛下那句‘無論士庶,具以才達’,會對咱們世家,產生什麽樣的沖擊吧?”
你明白嗎?
*
姜握明白。
她從來就明白。
陛下多年行來,其心未改。
丹陛之側的東臺。
姜握聽完陛下的《求賢令》,只覺心境如海上潮水般起伏不定,卻又如海上升明月照亮水面一樣,令她覺得明亮透徹,竟生無邊無際之感。
有些事,是無論怎麽扭曲,都無法完全抹去的——
就算是對武皇生平‘自行編改’頗多的《新唐書》,在武皇用人這一點上,哪怕要先貶低為‘不惜爵位,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’,也不得不說一句‘(武皇)多取實材真賢,時才為之用。’
因扭曲改變,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平,卻改變不了武皇當朝時,無數官員的升遷、貶黜履歷。
改變不了這些官員曾經做過的事情。
*
激動、歡喜是難免的。
但姜握聽完後,心底另有一種不能為外人道哉的愁緒——
她是喜歡總結歸納的,方才陛下的《求賢詔》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兩個重點:一個中心就是培養、選用人才;兩個重點就是‘無論士庶,具以才達’與‘不獨尊經史之學,要重視各學與實技。’
真好。
但問題是,陛下說的,也有她想說的詞兒啊!
尤其第二個重點那兩句‘凡有益於家國百姓,皆為棟梁。不當以‘文’為清貴,‘技’為下卑。”
跟她講稿中的簡直是一模一樣。
可見心有靈犀也有令人發愁處!
姜握含淚修改自己的講話稿。
好在,她還有一段時間可以調整一下稿子。因為按照擬好的開學典禮的流程,第二個發言的並不是她。
她與陛下致辭是一頭一尾,中間還有一位樂城郡公劉仁軌。
**
有的人,一開口,就註定是要讓人變色的。
雖說劉仁軌的爵位,是樂城郡公,但他這一輩子,註定要帶走許多人的快樂。
什麽叫不怒自威,在劉仁軌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“自今日起,三校名簿,勾檢監事,賞罰之度,由我暫掌。”
“凡學子有不率師教,違背校規者,按例懲罰。”
劉仁軌手下,此時就擺著三個冊子。
“校規,三所學校各有不同,具體的校規已經刊印發到了你們每個人手裏。”
劉仁軌倒是沒有要求學生們多久背過,他要抽查之類的。他沒準備管這件事情——他只負責按校規罰就是了。
“今日,我就說一說校規上沒有的條目。”⑨
“考試。”
正在腹內改發言稿的姜握,聞言不由一震。
這世上,誰能聽考試二字不變色?
說來‘考試’制度,在華夏土地上,真是源遠流長。這兩個字最早是見於漢朝董仲舒的《考功名篇》,其中有‘考試之法,大者緩,小者急’之語。*
當然,若是只‘考’單獨的字,出現的就更早了。
可見考試是數千年來,學生們逃不開的‘噩夢’。
*
楊小藜精神一振。
因她聽到樂城郡公說在前面的那句:每回考試績優者,皆有額外的銀錢量米作為‘獎學金’。
其實關於念書,楊家母女是發生過分歧,甚至算是發生了一次爭執的。
楊母的意思是,哪怕日子再苦,女兒若有機會必然得去讀書識字。
看看抄報鋪裏的女娘就知道了——她們也不避諱出身,直言道她們中許多人,原本也是家裏因荒年,甚至只是覺得略有點艱難,就把她們賣掉不要的。
如今讀書識字,做抄報的工作,也能養活自己了。
可是……
“我不留在鋪子裏,阿娘一個人忙不過來的,必要影響鋪子裏買賣。”
楊小藜這話是實打實的。
別說十歲的她又能收錢記賬,又能看鋪子,基本就當個大人用了。哪怕五歲的她都已經做許多活了。起碼可以幫著拿拿遞遞,讓阿娘少跑兩趟少彎幾次腰。楊小藜知道因生她落下病根,阿娘腰一直不太好。
依舊是抄報鋪的女娘,來細細說與楊家母女:“學校不但不收銀錢,你若是有本事,還能賺銀錢。”
其實女校每人補貼一千一百文,這個數字不是隨便定的,這事兒還請戶部專員來算過的。
既不能少到養不活一個小娘子,但又不能多到引起人的貪心,想這種法子把女兒塞進來誆騙這份月錢。
一千一百文,正好會有一點盈餘——必需得有一點的,因許多女娘在家裏,是要做針線紡織,又或是要為家中人做飯,承擔些餵養家禽的工作。
若沒有盈餘,家裏或許不舍得一個‘勞力’舍出去讀書。
“只要考試考得好,就能賺錢!”
這句話深深印在楊小藜的腦海中。
一串串的錢碰撞作響的聲音,就是她覺得最好聽的聲音。如果她掙得足夠多的銀錢,阿娘或許都不必再如此辛苦每日做醬菜了。
東臺之上,樂城郡公的聲音傳來,底氣十足,一點不像年過八十的老人——
“學生入學後,每旬、每月、每季、每年都會進行考試。”
“每場考試側重不同,譬如十日一次的旬試,多以老師口試本旬所學為主,然年終則為大試。”
接下來,樂城郡公用平淡的語氣,說著可怕的話,把具體的考試講解了下。
最後還單獨點了點【高等學校】,因其中的學生多為現任官來此深造進修。
樂城郡公就道:“我已稟明陛下。若經過考試,汝等業術有過於現任官者,
可聽替補。”即,若是學業夠好,說不定可以直接升職!
還不等這些官員們露出喜色,劉仁軌的下一句就跟上了:“若在學兩年無成者,季考年考接連下等者,即免當前官職。”
在場學生:……
楊小藜倒是沒空去註意旁人的表情,她只是掰著手指開始算錢。
算了一會兒,因沒有筆墨,心算數目多了就有點迷糊。
楊小藜心中下決心:到時候一定好好學算學!
**
而很久後,那時候楊小藜已經念了多年的書,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一日的開學典禮後,她還時不時會想起這日。
楊小藜想:如果說她初見陛下,如望旭日高起,那麽觀大司徒,便如
見朗月懸光,飄然雲氣。
而那一日,大司徒講的話……楊小藜想,那番話絕不止影響了她一人的一世。
如明月一般的人,帶著湛然笑意道:“方才陛下講了,有益於家國百姓者,皆為棟梁。”
“那今日,我便接承陛下的話,講一個詞。”
“格致。”
何為格致?
時人其實皆知‘格致’。因《禮記·大學》中便有記載:‘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’。*
然而,對姜握來說,格致還有另外一重意義。
在華夏的近現代史中,在‘科學’這個詞普遍應用前,‘格致’就代表著科學技術。
正如魯迅先生寫的那樣,他到了外面的學堂裏,才知道‘世上還有所謂格致,諸如先進的算學、地理……’*
格致即為各種科學知識與理論。
近現代,那華夏最為暗淡的時光。
明明是一直以來領先於世界的國度,許多發明技術都超前數百年乃至千年的國家,忽然就變成了‘落後蒙昧之地’。
正如那個著名的,被無數學者討論的李約瑟難題:“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,但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?”*
眾說紛紜,學者們也各有看法和答案。
姜握自然也想過這個問題。
觀風殿中,她望著下面的學子道:“陛下方才提起了司農寺,那我今日便以工部為例。”
“坎兒井,鋸條,渠堰,滑輪水車……”
觀風殿內一片安靜。
只是這份安靜,是有些茫然的。哪怕工部的官員,雖然知道方才大司徒提起的,都是他們熟知的一些技術,但這些,怎麽了嗎?
姜握看他們的神色就明白:這些技術,他們都是熟練地在用,而很少有人知道,或者說覺得有必要知道,所謂的原理。
這便是後世人研究的,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之一——只看重實用性。往往不在乎為什麽,只知道有用就行。
這就是科學與技術的區別:如水車是技術,而其中的能量守恒,是科學原理。
當然,這種‘實用為上’的觀念,在古代並不是一件壞事。甚至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保持領先優勢的原因之一:不需要經過先了解理論而推導出技術,而是直接通過實用實踐得出的技術。
歷史從來沒有絕對錯誤的路。
但如今,可以走不只一條路!為什麽不去試試呢——
“何為格致,是通過觀察事物,來得出其本質的原理與法則。”
姜握望著座中的學生們,望著此時華夏還是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學子們:“我希望你們,對一事一物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
這才能不只熟練地使用某項技術,更能通過其科學原理,研究如何去改進!
不然的話,姜握很明白,哪怕她一天十二個時辰,不斷去刷陛下,終是有限的,她不可能買下系統內浩如煙海的所有‘發明’、‘技術’。
況且,她總有走的那一天。
單人的力量總是有盡頭。如果只有她自己,終有一日,她帶來的漣漪,那所謂的‘先進技術’,依舊會被歷史的浪潮所抹平。
唯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才是無窮的。
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
她辦此上陽宮學校,便是希望,從此後可以通過系統,為更多的人,為更多本就有技術的人,提供‘靈感的火花’與‘砸在頭上的蘋果’。
**
姜握想,她與陛下,或許真的是心有靈犀。
她的講話,也算是一個中心,兩個重點。
中心便是,欲以教育推動此世科學技術更好的發展。
兩個重點:一是提出‘格致’的觀點;二則是要為科技人員,尤其是為更多女性願意成為科學研究人員,提供動力——
“這是今旬的報紙。”
隨著大司徒舉起手中的報紙,在座諸人便見,早就安排好的女親衛走到高等學校的學生席中,請出了一位女子。
並且直接請到了東臺上。
那女子上了東臺後,就站在一角,在眾人的註目中,看起來十分緊張而局促。
且她沒有穿官服:這在高等學校裏,是比較少見的。因絕大部分入高等學校的學生,都是年輕的朝臣。
眾人只見大司徒走過來,溫聲安慰道:“別緊張。”然後親自引著這位女娘往臺子中心走,讓她站在最中心。
此時,已經有細看過本旬報紙的人,猜到了這個女娘是誰——
最新一期的報紙上,刊登了一個出身洛陽城郊尋常百姓之家,做出一種新式腳踏織機的女娘,黃棉棉。
也巧,她出生在棉花入大唐之後的五年。那時候,朝廷為了區分綿布(蠶絲品)跟棉布,已經開始用木字旁的棉了。
果然,大司徒介紹了這位女娘與她改良的織機。
作為位極人臣的宰相,在這上陽宮的開學典禮上,在皇帝與百官之前,她鄭重其事地介紹了一位改良織機的普通女娘。
*
之後,大司徒還單獨對女校的小娘子們溫和笑道:“你們身上的校服,就都是新式織機所織出的布,是不是很好?”
楊小藜低頭看向自己的校服。
餘光也看到,許多小娘子(她此刻還是不太習慣叫同學),都下意識低頭去看,去撫摸自己的棉布校服。
然後她們再擡起頭來,看向站在東臺上的黃棉棉,自然就多了幾分憧憬和好感——原來是她改進的織機和織法啊!
而且,紡織原本是許多女娘必需做的活計。
但她們今日忽然意識到:原來,在這上面做好,做精,竟然也是可以上報紙,而且能與宰相站在一處,能夠被陛下看到和嘉獎的!
*
如果說旁人看著此時的黃棉棉,有羨慕有驚訝。
那麽姜握,倒是別有一種難言的傷感。
她依舊是想起了一個,只有她自己知道的人。
一個在中國紡織史中擁有不可磨滅地位的女子,一個在後世被外國歷史學家都認定為13世紀最傑出的棉紡織技術改革家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把她列入世界級的科學家的女子——
可,依舊是一個連真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女子。
時人只稱呼她為黃道婆。
這位被後人譽為‘衣被天下’,是真正促進了華夏棉紡織業進展的女子,在正史中卻毫無記載。
黃道婆,是宋元交際年間的人,而元史、以及之後的明清正史,卻都沒有提過她只言片語。
倒是記載過,松江布名滿天下,甚至成為了貢於宮中的貢品。
然,沒有記載,松江布是因為誰而何名滿天下。
黃道婆的故事,只見於如《輟耕錄》之類的地方志和筆記小說中。
據記載,黃道婆的一生過得很苦,顛沛流離。她打小被家人賣做童養媳,不堪公婆虐待而流落海南,跟隨當地的黎族人學了些棉紡織術。後來又輾轉回到了家鄉,將學到的並自創的改良棉紡織術無私的傳於家鄉人。
自此,改變推動了整片長江流域甚至整個華夏的棉紡織業的發展。
也好在,有這些筆記小說,能夠讓後人,不至於完全追尋不到這位傳奇女子的過往。
“天下人心浩蕩。”
觀風殿內,姜握再次說出了這句話。
因除了筆記小說,黃道婆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下來,還有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她,自發建造的祠堂與為她編寫的歌謠——
“黃婆婆,黃婆婆。教我紗,教我布。二只筒子,兩匹布。”*
那歌謠,至今傳唱。
好在黃道婆在千年後,得到了部分公允的評價。
但有更多的‘黃道婆’,都在歷史長河中,失去了名字。
不,是從未擁有過名字。
做出如此大的貢獻,卻在史冊中不見其名。無外乎是兩方面的不被重視:女性與技術人才。
而這兩方面,恰恰都是姜握看重的!
也是她辦校的兩大初衷。
**
“上陽宮建校,我掌歷史學院。”$$
說來,大司徒要執掌歷史學院這件事,沒有什麽人奇怪。
在絕大多數人看來,大司徒這是位極人臣後,想要‘修書留名’——畢竟官員,無不以能修史書為榮。
聖神皇帝看向了姜握。
但她清楚,姜握到底為何要掌歷史學院。
為了她這個史冊上第一位女帝,能得到公允的記載,也為了諸如昭武將軍(平陽公主)、文成、庫狄琚等女將女官能得到屬於她們的記載。
但,不只為了這些。
還為了……聖神皇帝的目光,落在黃棉棉身上,又落在此時殿中許多尚且帶著些懵懂之色,大約還未真正聽懂她今日這番話的女娘們身上。
為了千千萬萬個她們。
*
“我期盼著你們終能做出將留於史冊,造福於民的事情。”
“而我要做的,是給你們提供一方沃土。”
“以及,一旦你們做到了,就不會讓你們,被淹沒被遺忘。”
“不會讓你們失去姓名。”
“你們都將得到一個——”
“公正的記載。”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觀風殿的四角,坐了專門記錄今日開學典禮的書令官與畫師。
書令官為了要記下陛下的一言一行,自然坐的靠丹陛近些。
畫師則支著小桌坐在側面,抓緊時間勾勒各種線圖。
王鳴珂也在其中。
且因她挑了個好的位置,是個能夠縱觀全殿的角度,也就代表著……全殿的人也可以看到她。
世家就眼睜睜看著王鳴珂忙個不住:一邊要拿筆勾勒線條底稿,另一邊還攤著幾張紙,聽到聖神皇帝哪句話大約是觸動她了,她又側著身子去記錄幾筆‘話本靈感’。
真是,越看越心塞!
這哪裏是胳膊肘子拐出去,這是整個人飛出去了啊。
還飛得不亦樂乎。
要不是場合不對,許多世家朝臣真的想上去問一問這位太原王氏女:“你能明白,方才陛下那句‘無論士庶,具以才達’,會對咱們世家,產生什麽樣的沖擊吧?”
你明白嗎?
*
姜握明白。
她從來就明白。
陛下多年行來,其心未改。
丹陛之側的東臺。
姜握聽完陛下的《求賢令》,只覺心境如海上潮水般起伏不定,卻又如海上升明月照亮水面一樣,令她覺得明亮透徹,竟生無邊無際之感。
有些事,是無論怎麽扭曲,都無法完全抹去的——
就算是對武皇生平‘自行編改’頗多的《新唐書》,在武皇用人這一點上,哪怕要先貶低為‘不惜爵位,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’,也不得不說一句‘(武皇)多取實材真賢,時才為之用。’
因扭曲改變,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平,卻改變不了武皇當朝時,無數官員的升遷、貶黜履歷。
改變不了這些官員曾經做過的事情。
*
激動、歡喜是難免的。
但姜握聽完後,心底另有一種不能為外人道哉的愁緒——
她是喜歡總結歸納的,方才陛下的《求賢詔》可以歸納為一個中心兩個重點:一個中心就是培養、選用人才;兩個重點就是‘無論士庶,具以才達’與‘不獨尊經史之學,要重視各學與實技。’
真好。
但問題是,陛下說的,也有她想說的詞兒啊!
尤其第二個重點那兩句‘凡有益於家國百姓,皆為棟梁。不當以‘文’為清貴,‘技’為下卑。”
跟她講稿中的簡直是一模一樣。
可見心有靈犀也有令人發愁處!
姜握含淚修改自己的講話稿。
好在,她還有一段時間可以調整一下稿子。因為按照擬好的開學典禮的流程,第二個發言的並不是她。
她與陛下致辭是一頭一尾,中間還有一位樂城郡公劉仁軌。
**
有的人,一開口,就註定是要讓人變色的。
雖說劉仁軌的爵位,是樂城郡公,但他這一輩子,註定要帶走許多人的快樂。
什麽叫不怒自威,在劉仁軌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“自今日起,三校名簿,勾檢監事,賞罰之度,由我暫掌。”
“凡學子有不率師教,違背校規者,按例懲罰。”
劉仁軌手下,此時就擺著三個冊子。
“校規,三所學校各有不同,具體的校規已經刊印發到了你們每個人手裏。”
劉仁軌倒是沒有要求學生們多久背過,他要抽查之類的。他沒準備管這件事情——他只負責按校規罰就是了。
“今日,我就說一說校規上沒有的條目。”⑨
“考試。”
正在腹內改發言稿的姜握,聞言不由一震。
這世上,誰能聽考試二字不變色?
說來‘考試’制度,在華夏土地上,真是源遠流長。這兩個字最早是見於漢朝董仲舒的《考功名篇》,其中有‘考試之法,大者緩,小者急’之語。*
當然,若是只‘考’單獨的字,出現的就更早了。
可見考試是數千年來,學生們逃不開的‘噩夢’。
*
楊小藜精神一振。
因她聽到樂城郡公說在前面的那句:每回考試績優者,皆有額外的銀錢量米作為‘獎學金’。
其實關於念書,楊家母女是發生過分歧,甚至算是發生了一次爭執的。
楊母的意思是,哪怕日子再苦,女兒若有機會必然得去讀書識字。
看看抄報鋪裏的女娘就知道了——她們也不避諱出身,直言道她們中許多人,原本也是家裏因荒年,甚至只是覺得略有點艱難,就把她們賣掉不要的。
如今讀書識字,做抄報的工作,也能養活自己了。
可是……
“我不留在鋪子裏,阿娘一個人忙不過來的,必要影響鋪子裏買賣。”
楊小藜這話是實打實的。
別說十歲的她又能收錢記賬,又能看鋪子,基本就當個大人用了。哪怕五歲的她都已經做許多活了。起碼可以幫著拿拿遞遞,讓阿娘少跑兩趟少彎幾次腰。楊小藜知道因生她落下病根,阿娘腰一直不太好。
依舊是抄報鋪的女娘,來細細說與楊家母女:“學校不但不收銀錢,你若是有本事,還能賺銀錢。”
其實女校每人補貼一千一百文,這個數字不是隨便定的,這事兒還請戶部專員來算過的。
既不能少到養不活一個小娘子,但又不能多到引起人的貪心,想這種法子把女兒塞進來誆騙這份月錢。
一千一百文,正好會有一點盈餘——必需得有一點的,因許多女娘在家裏,是要做針線紡織,又或是要為家中人做飯,承擔些餵養家禽的工作。
若沒有盈餘,家裏或許不舍得一個‘勞力’舍出去讀書。
“只要考試考得好,就能賺錢!”
這句話深深印在楊小藜的腦海中。
一串串的錢碰撞作響的聲音,就是她覺得最好聽的聲音。如果她掙得足夠多的銀錢,阿娘或許都不必再如此辛苦每日做醬菜了。
東臺之上,樂城郡公的聲音傳來,底氣十足,一點不像年過八十的老人——
“學生入學後,每旬、每月、每季、每年都會進行考試。”
“每場考試側重不同,譬如十日一次的旬試,多以老師口試本旬所學為主,然年終則為大試。”
接下來,樂城郡公用平淡的語氣,說著可怕的話,把具體的考試講解了下。
最後還單獨點了點【高等學校】,因其中的學生多為現任官來此深造進修。
樂城郡公就道:“我已稟明陛下。若經過考試,汝等業術有過於現任官者,
可聽替補。”即,若是學業夠好,說不定可以直接升職!
還不等這些官員們露出喜色,劉仁軌的下一句就跟上了:“若在學兩年無成者,季考年考接連下等者,即免當前官職。”
在場學生:……
楊小藜倒是沒空去註意旁人的表情,她只是掰著手指開始算錢。
算了一會兒,因沒有筆墨,心算數目多了就有點迷糊。
楊小藜心中下決心:到時候一定好好學算學!
**
而很久後,那時候楊小藜已經念了多年的書,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一日的開學典禮後,她還時不時會想起這日。
楊小藜想:如果說她初見陛下,如望旭日高起,那麽觀大司徒,便如
見朗月懸光,飄然雲氣。
而那一日,大司徒講的話……楊小藜想,那番話絕不止影響了她一人的一世。
如明月一般的人,帶著湛然笑意道:“方才陛下講了,有益於家國百姓者,皆為棟梁。”
“那今日,我便接承陛下的話,講一個詞。”
“格致。”
何為格致?
時人其實皆知‘格致’。因《禮記·大學》中便有記載:‘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’。*
然而,對姜握來說,格致還有另外一重意義。
在華夏的近現代史中,在‘科學’這個詞普遍應用前,‘格致’就代表著科學技術。
正如魯迅先生寫的那樣,他到了外面的學堂裏,才知道‘世上還有所謂格致,諸如先進的算學、地理……’*
格致即為各種科學知識與理論。
近現代,那華夏最為暗淡的時光。
明明是一直以來領先於世界的國度,許多發明技術都超前數百年乃至千年的國家,忽然就變成了‘落後蒙昧之地’。
正如那個著名的,被無數學者討論的李約瑟難題:“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,但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?”*
眾說紛紜,學者們也各有看法和答案。
姜握自然也想過這個問題。
觀風殿中,她望著下面的學子道:“陛下方才提起了司農寺,那我今日便以工部為例。”
“坎兒井,鋸條,渠堰,滑輪水車……”
觀風殿內一片安靜。
只是這份安靜,是有些茫然的。哪怕工部的官員,雖然知道方才大司徒提起的,都是他們熟知的一些技術,但這些,怎麽了嗎?
姜握看他們的神色就明白:這些技術,他們都是熟練地在用,而很少有人知道,或者說覺得有必要知道,所謂的原理。
這便是後世人研究的,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之一——只看重實用性。往往不在乎為什麽,只知道有用就行。
這就是科學與技術的區別:如水車是技術,而其中的能量守恒,是科學原理。
當然,這種‘實用為上’的觀念,在古代並不是一件壞事。甚至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保持領先優勢的原因之一:不需要經過先了解理論而推導出技術,而是直接通過實用實踐得出的技術。
歷史從來沒有絕對錯誤的路。
但如今,可以走不只一條路!為什麽不去試試呢——
“何為格致,是通過觀察事物,來得出其本質的原理與法則。”
姜握望著座中的學生們,望著此時華夏還是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學子們:“我希望你們,對一事一物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。
這才能不只熟練地使用某項技術,更能通過其科學原理,研究如何去改進!
不然的話,姜握很明白,哪怕她一天十二個時辰,不斷去刷陛下,終是有限的,她不可能買下系統內浩如煙海的所有‘發明’、‘技術’。
況且,她總有走的那一天。
單人的力量總是有盡頭。如果只有她自己,終有一日,她帶來的漣漪,那所謂的‘先進技術’,依舊會被歷史的浪潮所抹平。
唯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才是無窮的。
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
她辦此上陽宮學校,便是希望,從此後可以通過系統,為更多的人,為更多本就有技術的人,提供‘靈感的火花’與‘砸在頭上的蘋果’。
**
姜握想,她與陛下,或許真的是心有靈犀。
她的講話,也算是一個中心,兩個重點。
中心便是,欲以教育推動此世科學技術更好的發展。
兩個重點:一是提出‘格致’的觀點;二則是要為科技人員,尤其是為更多女性願意成為科學研究人員,提供動力——
“這是今旬的報紙。”
隨著大司徒舉起手中的報紙,在座諸人便見,早就安排好的女親衛走到高等學校的學生席中,請出了一位女子。
並且直接請到了東臺上。
那女子上了東臺後,就站在一角,在眾人的註目中,看起來十分緊張而局促。
且她沒有穿官服:這在高等學校裏,是比較少見的。因絕大部分入高等學校的學生,都是年輕的朝臣。
眾人只見大司徒走過來,溫聲安慰道:“別緊張。”然後親自引著這位女娘往臺子中心走,讓她站在最中心。
此時,已經有細看過本旬報紙的人,猜到了這個女娘是誰——
最新一期的報紙上,刊登了一個出身洛陽城郊尋常百姓之家,做出一種新式腳踏織機的女娘,黃棉棉。
也巧,她出生在棉花入大唐之後的五年。那時候,朝廷為了區分綿布(蠶絲品)跟棉布,已經開始用木字旁的棉了。
果然,大司徒介紹了這位女娘與她改良的織機。
作為位極人臣的宰相,在這上陽宮的開學典禮上,在皇帝與百官之前,她鄭重其事地介紹了一位改良織機的普通女娘。
*
之後,大司徒還單獨對女校的小娘子們溫和笑道:“你們身上的校服,就都是新式織機所織出的布,是不是很好?”
楊小藜低頭看向自己的校服。
餘光也看到,許多小娘子(她此刻還是不太習慣叫同學),都下意識低頭去看,去撫摸自己的棉布校服。
然後她們再擡起頭來,看向站在東臺上的黃棉棉,自然就多了幾分憧憬和好感——原來是她改進的織機和織法啊!
而且,紡織原本是許多女娘必需做的活計。
但她們今日忽然意識到:原來,在這上面做好,做精,竟然也是可以上報紙,而且能與宰相站在一處,能夠被陛下看到和嘉獎的!
*
如果說旁人看著此時的黃棉棉,有羨慕有驚訝。
那麽姜握,倒是別有一種難言的傷感。
她依舊是想起了一個,只有她自己知道的人。
一個在中國紡織史中擁有不可磨滅地位的女子,一個在後世被外國歷史學家都認定為13世紀最傑出的棉紡織技術改革家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把她列入世界級的科學家的女子——
可,依舊是一個連真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女子。
時人只稱呼她為黃道婆。
這位被後人譽為‘衣被天下’,是真正促進了華夏棉紡織業進展的女子,在正史中卻毫無記載。
黃道婆,是宋元交際年間的人,而元史、以及之後的明清正史,卻都沒有提過她只言片語。
倒是記載過,松江布名滿天下,甚至成為了貢於宮中的貢品。
然,沒有記載,松江布是因為誰而何名滿天下。
黃道婆的故事,只見於如《輟耕錄》之類的地方志和筆記小說中。
據記載,黃道婆的一生過得很苦,顛沛流離。她打小被家人賣做童養媳,不堪公婆虐待而流落海南,跟隨當地的黎族人學了些棉紡織術。後來又輾轉回到了家鄉,將學到的並自創的改良棉紡織術無私的傳於家鄉人。
自此,改變推動了整片長江流域甚至整個華夏的棉紡織業的發展。
也好在,有這些筆記小說,能夠讓後人,不至於完全追尋不到這位傳奇女子的過往。
“天下人心浩蕩。”
觀風殿內,姜握再次說出了這句話。
因除了筆記小說,黃道婆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下來,還有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她,自發建造的祠堂與為她編寫的歌謠——
“黃婆婆,黃婆婆。教我紗,教我布。二只筒子,兩匹布。”*
那歌謠,至今傳唱。
好在黃道婆在千年後,得到了部分公允的評價。
但有更多的‘黃道婆’,都在歷史長河中,失去了名字。
不,是從未擁有過名字。
做出如此大的貢獻,卻在史冊中不見其名。無外乎是兩方面的不被重視:女性與技術人才。
而這兩方面,恰恰都是姜握看重的!
也是她辦校的兩大初衷。
**
“上陽宮建校,我掌歷史學院。”$$
說來,大司徒要執掌歷史學院這件事,沒有什麽人奇怪。
在絕大多數人看來,大司徒這是位極人臣後,想要‘修書留名’——畢竟官員,無不以能修史書為榮。
聖神皇帝看向了姜握。
但她清楚,姜握到底為何要掌歷史學院。
為了她這個史冊上第一位女帝,能得到公允的記載,也為了諸如昭武將軍(平陽公主)、文成、庫狄琚等女將女官能得到屬於她們的記載。
但,不只為了這些。
還為了……聖神皇帝的目光,落在黃棉棉身上,又落在此時殿中許多尚且帶著些懵懂之色,大約還未真正聽懂她今日這番話的女娘們身上。
為了千千萬萬個她們。
*
“我期盼著你們終能做出將留於史冊,造福於民的事情。”
“而我要做的,是給你們提供一方沃土。”
“以及,一旦你們做到了,就不會讓你們,被淹沒被遺忘。”
“不會讓你們失去姓名。”
“你們都將得到一個——”
“公正的記載。”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